为贯彻落实《房县县委 县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进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育县,编制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房县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抓得更紧更实更细,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房县文体事业实现了全面提升、结构调整和赶超发展。
文化和体育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吸引人才、集聚资源的重要条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新一轮国家和城市发展竞争中,文化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其作用和影响力更加广泛而深刻。《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将围绕中央、省、市相关部署和自身定位,对我县“十四五”期间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战略性、综合性顶层设计,规划未来五年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蓝图,充分发挥文化体育作用,促进房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站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较好基础条件的基石上,机遇较多,前景广阔。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存在的因难和问题,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为此,我们按照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湖北省、十堰市对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为贯彻落实“文化强县”发展战路,加快构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体育的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需求,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持续发展,开展“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专题研究工作。经过专班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深入企业踏察、总结“十三五”经验成绩与不足、研讨新形势面临的新机遇,紧密结合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实际,制定本规划。
1.中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
3.中央、国务院关于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精神(2019年11月25日);
4.中央两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14日);
5.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8月26日);
10.《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政发〔2015〕62号);
1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6〕35号);
1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2016年12月26日);
13.《湖北省体育局 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省性体育类社会组织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鄂体〔2019〕30号);
14.《湖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湖北省体育产业跨越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的通知》(鄂体〔2018〕2号);
15.《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房政办发〔2016〕86号);
19.《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2020)》。
在房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房县文化和旅游局、房县体育局的积极努力、精心指导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5〕62号)、《房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弘扬社会正能量,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全力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建设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文体和旅游融合,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在各方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部分指标已超目标完成,实现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为重点的房县“十字文明新风”影响深远。成功晋级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十佳道德模范、“房县好人”不断涌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成功举办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三月三文化艺术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森林生态文化、诗经文化、黄酒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
房县文体中心(即“四馆一家”: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市民之家)于2018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房县地标性建筑,完善了公共文化设施,极大地丰富了房县主题文化,大大提升房县城市形象和品位。
房县体育中心(占地120亩,容纳8000个座位的400米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容纳2000个座位的体育馆、篮球场、网球场、游泳馆等)一期工程已完工,于2020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成为房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体育设施。
罗国士艺术博物馆于2019年全面建成,于2020年7月开馆运营,极大的提升房县的城市文化影响力。
宝堂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于2018年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游览。宝堂寺的对外游览是推动房县诗经文化品牌建设、文物保护工作、传统文化传承及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大跨越,是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带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复建后的宝堂寺,对传承诗经文化具有重要的物质佐证和实物见证作用。
完成投资3000万元的武当国际滑雪场建设工程,并于2019年元旦正式开门营业,填补了房县没有高档次滑雪场的空白。
军店镇已建成8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健身活动中心14个,小型健身广场24个,大型运动场5个,一般运动场4个,标准篮球场8个;军店镇至县城的11公里自行车骑行系统已于2020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沿军马村青沟圣硕核桃基地和中村美丽乡村沿河观光农业山地自行车骑行系统已建成初步规模,深受自驾游、乡村游爱好者的喜爱,军店体育小镇初步形成,成为体育+乡村游的融合范例。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五个一”的建设标准,包括1间多功能文体活动室、1间阅览室、1个文体广场、1套体育活动器材、1套简易灯光音响设备,为当地群众提供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综合服务。
构建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建成乡镇文化广场20个,村居文化广场305个(村),均达到省定标准;农家书屋工程实现305个村全覆盖,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十三五期间,积极推动“三馆”免费开放,结合“世界博物馆日”、“世界读书日”、“孔子诞辰日”开展专题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强烈好评。以房县地域特色文化—-诗经文化为素材,通过对诗经民歌《关雎》的二度创作,精心创作了诗经广场舞《关雎》,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延伸了三馆的服务范围。每年“三馆”免费开放人数达到10万人次,送戏下乡近200场。
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一是推进了农村智能广播网(村村响)工程,完成省局下达的276个行政村的“村村响”平台安装建设任务,安装音柱832只,大喇叭1626只。二是完成了“户户通”工程,截至2018年11月,全县的“户户通”工程全面完成,目前已经通过市级广电部门验收。三是完成了“百县万村示范工程”,截止2018年11月,我县18个行政村的“百县万村示范工程”的广播器材配置安装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安装大喇叭144只,音柱80只,全部通过市级部门验收。
组织开展正月十三民间文艺大巡游、“三月三”显圣殿民间民俗汇演及《百姓大舞台》展演活动、4·23世界读书日暨全民阅读活动、“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大赛活动、“神农峡杯”全国越野登山大赛、“体彩杯”全县骑行大赛、诗经文化艺术节暨宝堂寺(读书人的圣殿)大兴500年盛典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进一步打响了房县诗经文化品牌。
诗经民歌手演唱的诗经民歌《关雎》应《魅力中国城》栏目组和湖北卫视之邀,分别参加了魅力中国城第二季启动仪式和2018年湖北省各界人士迎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
在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栏目中,将原生态的《诗经》从田间地头带到央视舞台,令全国观众耳目一新。
以CCTV7《乡村大世界》走进诗祖故里·醉美房县暨2018年房县黄酒诗经文化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房陵文化的宣传、推介和提升房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组织开展“庆祝环城北路开通”大型骑游、“中国旅游日·神往神农大峡谷·房县登山行”、“湖北野人车队·畅游花田酒溪”骑游、8月8日全民健身活动·全县曳步舞大赛等一系列大型文体旅游活动。成功举办房县有史以来首次全国性大赛---房县樱花岛---中国舟钓(路亚)公开赛---房县站大赛。在全省率先宣传推广文旅融合的经验,引起巨大反响。
十三五期间,培养“文体大家乐·中心户”100户,完成国家投资100万元,资助配套体育设施、文化器材、服装道具等。新增文艺分会6个,登记在册的社区文艺分会达27个,已审定命名民间各类艺术人才1727名,民间文艺保护示范村227个,民歌乡镇3个。其中,房县门古寺镇凭借独具特色的诗经民歌入选“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积极推动民间艺术人才和团体融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参加了“文明之城·魅力之舞”、“世匠杯”十堰市广场舞大赛、“精准扶贫·文化先行”百姓大舞台、民间文艺走基层活动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俏媳妇和老城社区文艺分会先后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百佳文艺团队”。
通过整合协调县级、乡镇级、社区等文体场馆、活动中心,构建“大文体”格局,初步形成全面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文体服务模式。
“房县文化和旅游局” 微信公众号、 微博等线上媒体运营推介文体场馆、文体活动信息,并借助自媒体、户外媒体等多种载体,实施房县文体信息全口径发布。
实施坚持以管理为主导,发展为方向,切实推进文化体育监管工作,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立了一支 “政治强、业务精、组织严、作风正”的文体市场执法队伍,加强文化、体育、旅游市场综合的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了文体旅游市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执法队伍管理能力。
强化全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保单位7处、县保单位10处,以及396处尚未核为文保单位的文物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巡查和检查,同时对全县18个文保单位(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8处、县保单位9处),明确了看护人,落实了安全防护责任。
完成彭家祠堂保护性修缮工程、房县城址和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抢险加固,完成显圣殿防护给水工程、文庙的保护性围栏及保护性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
进一步完善7处保护较好的文物单位(观音洞、雷氏祠、朱氏祠、红军烈士塔、天明小学、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旧址、樟脑洞遗址)保护措施。
对羊鼻岭遗址、桃园汉墓群、计家湾遗址完成私立公示牌,划定保护范围。对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做到应保尽保,完成部分历史意义和价值较高的文物点提档升级。
争取申报宝堂寺和军店古村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申报曹家大院和计家咀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强化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尹吉甫传说》)、省级非物质遗产6项(《尹吉甫传说》《房县黄酒制作技艺》《向氏正骨疗法》《孟宗国·黄香孝行故事》《房陵长歌》《元宵节·房县火龙》)及14项市级、2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项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工作,利用军店三月三显圣殿《百姓大舞台》活动,以设置展板、现场技艺展示等形式,宣传我县非遗项目,完成“万里茶道”传统技艺宣传展示活动,圆满举办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房县非遗·民间优秀手工艺品·集邮文化联展系列活动,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8家,其中文化制造业1家(湖北金裕石材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批发和零售业6家(房县九八家电有限责任公司、房县顶胜电器广场、房县诚信综贸家电有限公司、房县家成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房县家家乐商贸有限公司、房县汇发商贸有限公司) 、文化服务业11家(房县亚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房县集汇图文广告有限公司、湖北健乐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湖北中青文旅康养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普罗旺斯观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尧治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房县岩屋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湖北巨能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十堰市薇众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房县西关老街文旅有限公司、房县闽航商贸有限公司);规下文化企业764家。
全县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参加各类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上升,体育健身队伍逐步壮大,健步走、登山、广场舞、太极拳等各类健身队伍参与群众数万人,体育健身逐步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按照《房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全面完成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5万,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8.5万,体育人口占全县人口比例达到37%;城乡居民体质合格比例达到90%;体育单项协会达15个;体育社会指导员人数占全县人数比例达到2.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平方米;全县各乡镇、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100%。
重点体育项目柳树垭滑雪场竣工并投入运营;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27处,为全县127个行政村(居)配套建设健身路径及发放体育器材,做到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县城社区和乡镇村80%全覆盖,50%以上的乡镇、村(社区)建有健身广场,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全县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从2015年的10多家增至现在27家。其中单项体育协会15个,健身俱乐部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全县三级以上的体育舞蹈、乒乓球、游泳、跆拳道等多个项目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580人(其中国家级2人、一级108人、二级150人、三级320人),全年活跃在全县60多处晨(晚)练点上对健身群体进行健身指导,为我县群众体育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十三五期间,举办乡、村(社区)文艺演出活动1000场次。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如全县庆“五·一”干部职工综合运动会、各学校春秋季田径运动会、乒乓球争霸赛、体育行政部门与各体育单项协会联合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及庆“十·一”篮球、羽毛球、乒乓大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活动、“元旦全县万人长跑”、老年人象棋赛、十堰市象棋围棋名人赛、神农大峡谷越野挑战赛等系列大型活动赛事,吸引全县数万名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干部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爆发的大背景下,全国抗疫工作的常态化管控措施对文化服务和体育事业影响巨大,对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心理、文化体育新业态、文化旅游新空间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体育消费目的地产品供给、文化体育品牌、文体社会治理结构等将发生变革。
“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体事业发展面临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加了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攻关期的难度。必须着眼长远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凸显的数字经济等新型产业的逆势增长,将会在未来五年重塑经济格局。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如何抓住机遇,激发新动力、释放新活力、实现新作为,以发展的眼光引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完善要素市场配置、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根据时势变化不断完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深化,使文化和体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尽管形势复杂,“十四五”期间的五年必将是中国发展变革的五年,是中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阶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包含“建党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也是中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持续过渡期,对我县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文体旅游、文体服务、文体产业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四五”期间文化和体育事业在国家“双循环”相互助进的驱动下,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将更为重大。
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目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为我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确定了新方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审议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房县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交叉节点县,地理位置优越,在鄂西北各县市中,产业门类齐全,投资吸引力、劳动力、运输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迎来了提高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质量、增强发展韧性、拓展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
党中央明确指出,“新基建”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是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文化、体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领域。“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新基建”引领下文化和体育事业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供给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启动“新”一轮基建,有利于加速全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补齐发展短板、激发经济活力、增加内生动力,抢占发展先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飞跃式发展。
文旅融合是旅游产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与红色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大力挖掘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一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产品,将迎来“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
全力推进房县全域旅游规划落地生根,深度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水利、文化、交通、林业、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各种产业及城镇化建设双向渗透融合,变“文化旅游+”为“各行各业+文化旅游”, 打响 “千里房县·诗酒远方”生态文化品牌,为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未来五年,是国家推进城市圈、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时期。房县将进入城镇化进程的冲刺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必将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将明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需求将进入一个内生增长新阶段,为乡镇、村(社区)的文化服务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同时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趋缓,给房县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投资需求下降,传统产业增长受限,县域人口红利消失的形势下,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
全县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规模和数量有待提高。文体场馆设施不够,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增长需求,制约各类体育项目普及推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文化体育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传统文化和体育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公共文体服务和产品有待丰富,文化艺术精品生产能力有待加强;文化体育人才严重匮乏;文物保护及文化品质内涵急需强化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压力较大。
一方面现有政府部门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投资主体,因组织各种活动的精力、人力有限,无法提供广泛而高效的公共服务,而大量活跃的民间自发组织因为缺乏政府的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无法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或者民办文化组织参与公共文体服务的回报受益政策机制也有待明确或完善。
本规划期限自2021年至2025年,规划范围为房县全域国土空间,总面积约 5110 平方公里,覆盖 20个乡镇(城关镇、红塔镇、军店镇、化龙堰镇、门古寺镇、大木厂镇、青峰镇、土城镇、野人谷镇、白鹤镇、窑淮镇、尹吉甫镇、沙河乡、万峪河乡、九道乡、上龛乡、中坝乡、姚坪乡、回龙乡和五台山林场)。
在“十四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着力建设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体育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体育铸魂、发挥文化体育赋能作用,推进文化体育为民、发挥文化体育带动作用,推进文体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体育硬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深入落实习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发展高质量文化体育为主题,主动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对接省委“一芯两带三区”、市委“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围绕建设“南部中心城,绿色生态县”目标,以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乡镇村文化阵地为载体,构建体现新时代发展、具有房县文化体育特色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全县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
以推进“文旅+”“文体+”“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为主线,进一步打响“千里房县·诗酒远方”的文旅品牌,擦亮“诗经、黄酒、野人”三张文化名片;以加快“新基建”、抢占“数字经济”新高地为契机,应用5G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转型升级文化和体育产业,建立普惠性、创新性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体育权益,提升民生幸福质量,构建覆盖全县健康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鼓励原创,打造融合现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为一体的文艺和文体品牌,不断提升房县文艺和体育水平;推动文化体育发展与产业升级,促进文化体育事业与文化体育产业、文化与城镇规划、旅游、体育、教育、生命医学、中药材、科技等相关行业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房县城乡文化内涵,树立“文化房县”新形象,创出一条符合时代趋势、符合文化体育规律、体现房县文化体育特色发展之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全县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县建设。
坚持提高全县的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彰显文化体育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幸福、为经济增效益、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的综合功能与多元价值。坚持深化全民健身,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有效供给,加速推进全民健身和文化服务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要坚持全面落实以提高服务的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大力提升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短板;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的实体经济,发展新型文体业态,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大力强化文体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大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率、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节度”的文体经济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体生活需要,不断提高文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博体育平台。
在新的五年规划发展中,文化体育和旅游将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解决文体旅游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问题,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遵循文体旅游发展与优化空间布局一体化理念,能够促进文体旅游产业不断深化融合,提升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
“十四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要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一体化发展方向。在自然规律方面,发展文体旅游产业,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划定规划保护红线和禁止开发区域,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实现文体旅游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规律方面,文体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文体旅游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遵循城市与乡村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一体化理念,在坚持城市与乡村错位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各类文化体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以此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党对文化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把握好五条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确保不发生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做到既高瞻远瞩又务实管用。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体育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体育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体育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服务百姓作为文化体育建设的着力点与出发点,通过建立普惠均衡、优质丰富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现文体为民、文体惠民、文体乐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文化体育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建设现代化文化体育体系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体育的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社会发展体系。坚持“文化旅游活县”“文化体育活县”的强县战略不动摇,做大做强“文体+各项各业”特色产业,促进“文体旅游+行业”深度融合,增强文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打造推动房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正视房县文化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规划设计,着力解决制约房县文化体育发展的难题;针对现有问题和差距,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创新文化体育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措施,推动房县文化体育的加快发展。
根据《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总体要求,结合现有优越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生态特点,强化房县文化体育的绿色特色、山地特色、湿地特色和民俗特色。适应文化体育发展的融合性、创意性和创新性,推动“文化+”、“体育+”、“互联网+”等文化体育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突出文化体育产业的融合创新特色。
加强统筹规划,凝聚各级政府部门、乡村集体、社会组织的力量,广泛吸收民间文艺团体、文体学校、城乡居民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民众的文化体育需求,做民众喜欢看的文化节目和体育项目,使规划真正汇聚民智,反映民意,服务民生,使文体事业更好的联系群众,让群众真正享有文化。
协调整合全县各类文化体育资源,形成建设合力;坚持在党委政府主导下发展文化体育,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支持文化体育建设的活力,推动文化体育建设的共同治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县居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文化体育发展动力。
坚持把文体行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作为规划的重要支撑。要加强评估论证,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并积极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把更多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文化项目、体育盛会纳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之列。
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以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县的社会文明程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发扬诗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建设一批乡镇文化站阵地、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健身步道,提档升级一批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扶持培养1000户文化中心户,巩固“户户通”“宽带乡村”等“十个到村到户”建设成果,支持文艺轻骑兵、文艺团队进乡入村,繁荣农村文化。深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乡村特色文化、乡村体育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 坚持科学布局,稳步实施,让农村村容更整洁、环境更优良、乡风更文明、文化更多样、群众生活更富裕。建成“生态宜居家园”文化示范区。
创建特色文化小镇。激活以土地、特色物产、现代人文、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城郊距离优势等为代表的乡村资源存量,进行产城融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创新与传统融合,提炼乡镇文化特色,将乡村振兴与特色文化的弘扬传承结合起来,通过集聚和利用乡村资源要素,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先进理念和管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现代化要素引入乡村,将特色文化小镇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如:大木镇打造为大木康养小镇,土城镇打造为黄酒小镇,野人谷镇打造为生态休闲小镇,城关镇打造为温泉养生文化小镇,沙河镇打造为沙河香菇小镇,尹吉甫镇打造为诗经文化小镇,姚坪镇打造为水养小镇,上龛镇打造为药养小镇等
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有条件的乡镇依托旅游景区、体育运动集聚区规划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纳入省、国家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如:野人谷自驾车房车露营小镇,军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
加快推进“体育+”、“+体育”产业,创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引导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互联网、教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协调县内大中型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布局或转型发展体育产业,推广成功经验,壮大体育产业企业数量。
以体育旅游综合体为主要抓手,引导旅游景区增设冰雪运动等体育设施,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支持社会力量打造中国体育版权整合运营平台,鼓励各类传媒企业开辟专门体育频道、栏目,建设互联网体育直播平台。如:武当国际滑雪场景区,天坪滑雪场景区,毛湖淌滑雪场项目。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体育+旅游/其它行业”中的融合应用,实现5G技术在文体行业商用全面普及。着力建设房县智慧文化、智慧体育、智慧文旅等民生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试点示范,培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源。
大力推进数字化监控技术、VR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文化体育行业监管和公共服务中的推广应用,逐步将文化体育相关管理部门、企业、中间服务商、消费者互联互通于一个平台,打造文化体育行业的管理、执法、监督及服务等全流程、全覆盖的网上智能操作。建立文化体育综合执法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将景区、公共文化体育场馆等进行数字化全程监控,增强执法效益。
大力发展共享平台型经济体,鼓励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共享开放文化体育数据资源,提供多样化服务,融合到互联网平台上,推进发展文化体育生活共享新业态。
坚持“把城区建成景区、把家园建成花园”的理念,以服务十堰城市群为重点,加快城区景观文化建设,对主干及次干道景观美化提升,实施城市家居更新工程,对城区旧桥进行改造升级,建成环城骑行、步行系统和绿道工程,建设一批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十公里樱花长廊、建成一批绿地公园和文体休闲设施,实施智慧亮化工程,对十字路通提升及景观美化。统一街道、桥梁、小区命名,对城区建筑外立面装饰美化,统一新建房屋风格。策划按照国家4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县城都市圈,把房县建成鄂西北全域旅游核心区、十堰市副中心区。
(八)打响“千里房县·诗酒远方”文旅品牌,擦亮“诗经·黄酒·野人”文化名片
做强花田酒溪康养中心,培育尹吉甫诗经文化品牌,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项目,深度开发西关印象、燕子沟艺术村、房州古镇等,吸引一批世界级文化体育名人大家来房县休闲居住。
全力建设“武·房·神”游客中心、野人谷生态休闲特色小镇、樱桃谷温泉小镇、土城黄酒民俗文化小镇。扩大野人谷、神农大峡谷、樱花岛、虎步溪、聚龙河、青峰大裂谷、黑龙洞、三里坪、天悦温泉(二期)等景区建设,全面达标升级,围绕三大文化名片大力宣传。
(九)大力实施 “文旅+体育”、“文旅+农业”、“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文旅体育活动
扩建武当国际滑雪场、天坪滑雪场、毛湖淌滑雪场、望佛山运动公园、军店国际马拉松运动场、军店体育小镇、城东足球场等一批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开发房县南山樱花公园、二郎岗公园、柳树垭森林公园、诗经源森林公园、观音洞森林公园、古南河湿地公园、青峰山地质公园。
着力推进农旅融合,建设一批茶叶采摘园、果蔬采摘园、小花菇采摘游、休闲观光农业、中药材康养基地、高山康养基地。如:房县“农业+旅游”示范基地项目,房县“药旅联动”乡村旅游项目等。漳洛河水上漂流项目,班河水上漂流项目,高桥村三产融合项目,高川村高标准林旅融合项目等。
举办“诗经文化节”“军店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节赛活动,打造“品酒、滑雪、泡温泉”“游西关老街、赏房陵夜景”等精品线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200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800家以上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配套完善智慧停车场、智慧旅游平台、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构建对接国内外、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络。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康养中心、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将野人谷、土城、军店三镇创建为全域旅游示范镇。
凸显房县黄酒主导地位,利用房县得天独厚的优势,支持糯稻、蓼草产业基地建设,培育5家制曲企业,10家黄酒生产龙头企业,带动黄酒小作坊5000家,将黄酒产业文化做大做强。
打造中国黄酒特色小镇---土城黄酒文化特色小镇,围绕黄酒酿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以黄酒民俗村、特色经济产业园、特色风情民俗区、旅游服务区为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新业态,策划新建黄酒文化博物馆,繁荣黄酒文化旅游产业。
依托中华中药库、中华基因库中药材及水果资源丰富的优势,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健康产业链。打造“中国北柴胡之乡”、“中国虎杖之乡”、“中国保健中药材之乡”等,实现“100万亩中药材基地,培植100家生物医药企业、促进100万人在房县交易药材、实现100亿元生物医药产值”4个“100”目标。把我县建成全国中药材名县,湖北省中药材强县。
策划新建神农药谷博物馆,发展中药材、中医药文化旅游新业态。建设上龛药谷观光园,万峪武当药谷旅游景区等。
3.房县文化三大特征:独特地域文化体系(即:悠久的房州历史文化,诗经文化,以黄酒为代表的饮食民俗文化)、自然地理生态体系(即: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宝库,神农中草药宝地,野人文化发源地)、古城古镇古王文化特色体系。
4.房县文化体育产业品牌:“乐居房县”。创建“看武当山——游神农架——乐居房县”的独特文化旅游品牌,将房县打造成华中地区两大世界名山旅游的目的地,鄂西北历史文化旅游的中心城市(县城),初步形成全国自驾游的集散中心。
“十四五” 期间,房县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和文体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房县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文体铸魂、文体赋能和文体为民、文体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成为房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到2025年,房县文化和体育事业保持全市领先次位,文化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公共服务、体艺竞技水平、产业贡献率”走在全市前列。分项目标确定如下:
社会文明方面: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为弘扬,人民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公共文化方面:全县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服务绩效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格局,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公共体育方面:全县体育基础设施达到省级要求(即完成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面积2平方米以上。新建住宅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配备100%达国家标准),实现全民健身均等惠民(日常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检测常态化,监测指标位居全市前列)。为国、为省、为市争光成绩优良(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省、市运动会成绩优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赛事繁荣多样(能举办1-2项重大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形成1-2个有国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
文体产业方面:推动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博体育平台app下载,积极开发自行车、跑步、滑雪等休闲体育活动,丰富文体旅游产业内容,吸引新兴消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体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体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体产业。鼓励各类传媒企业开辟互联网体育传栏,提高体育品牌知名度,打造生态型、时尚型房县,建设鄂西北知名“时尚运动休闲之城”。到2025年,全县文化体育发展水平达到或部分超过市级和省级的要求标准,文化体育产业在全县GDP的占比达到10%,文体事业发展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剂。
加快县级城区、乡镇、村(社区)文化体育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形成县级、乡镇级和社区级(村)的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载体多元的文化体育服务设施网络,形成乡镇和城镇中心片区的15分钟便利文化体育服务圈。
加快乡镇、村(社区)的文化体育便民服务设施等基础性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乡村文化站、图书馆、文体活动室服务条件。全力推进乡村文体振兴战略,加快建设文化乡村、体育乡村,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健康发展。
到2025年,每个乡镇新增乡镇级文体设施面积5000㎡,每个村(社区)新增村级(社区)文体设施面积200㎡。每年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包括演出、培训、展览、讲座、公益电影、辅导、交流)不少于1200场次,全县图书馆人均藏书不低于20册。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主要指标达到或部分超过全市公共文体服务“十四五”规划标准。
结合房县的资源优势,策划培育一批特色文体品牌,包括房县国际马拉松赛、武当国际滑雪赛、房县国际自行车赛等,打造成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健身休闲活动品牌。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县、乡镇辖区的文艺机构和各类人才开展文化精品创作,力争每年推出3个以上在全市或全省有重要影响的作品或主题性活动。
进一步挖掘“房州文化之根”的传承价值,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持续主打诗经、忠孝文化品牌,围绕文物古迹、非遗保护、传统古村落和古建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包装西关印象、房州古城、环县城跨河大桥景区、刘家河、杜川、七星沟、土城、五谷庙、西坡、古城等15个重点民俗、建筑景区。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普查和保护,支持申报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着力培育传统文化品牌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与市民日常生活的结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城区和景点。
实现文化体育产业对全县GDP年均贡献率增长8%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明显加强,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
深入挖掘“文化+”各行各业等资源,大力发展融合产业。充分利用山、林、水、药(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开展与山林有关的自行车、跑步、滑雪等体育休闲活动,举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山林体育品牌赛事,加大文化体育消费;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水平进一步增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扭住项目投资不放松、狠抓招商引资不减力,实现工作量、投资量、实物量“三量齐增”,力争文化体育规划项目50个,开工建设1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0个以上,文体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0%左右。
——打造生态型、时尚型运动休闲城区。结合“山水环城”特色,依托环县城河流两岸,建立50公里绿道,打造标准化的“骑线跑线”,建设鄂西北知名的“时尚运动休闲之城”。
——策划新建诗经文化博物馆、神农药谷博物馆及房县民俗文化博物馆(黄酒博物馆、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等),打造具有房县自然历史特质的文化新高地。
——策划新建若干个体育文化特色小镇(如:黄酒文化特色小镇,诗经文化特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茶园文化特色小镇等)。
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发展原则,实施“文化+”发展策略,促进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房县文化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体育业态和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全面提升房县文化创造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县。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生产生活全过程,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教育。依托“红色旅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教育等,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红色基地”、“国宝基地”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遗产文化和文物保护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共筑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弘扬“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的房县“十字”文化价值观。展现以诗经、忠孝为内核心的房陵地标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凝聚社会文明的正能量。
聚集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部署纵向涵盖县、乡镇、村三级,横向辐射党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三纵四横”全域新时代文明实践框架。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农户、文明家庭等活动,推动“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全覆盖。倡导全民阅读等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全县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公民诚信精神,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将诚信教育和宣传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全过程,把诚信精神和诚信原则作为引导和约束人民群众行为的社会规范。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街接事前、事中、事后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大力推进信用监管信息公示公开制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对信用监管的支撑应用,形成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诚信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四五”期间,深度挖掘诗经文化价值,以“千里房县·诗酒远方”为主题,进一步打响“诗经 · 黄酒 · 野人”文化标志名片,打造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提升房县文化特色。夯实弘扬诗经文化的群众基础,以多类型活动为载体,扩大房县诗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完善诗经文化硬件配置,建设诗经文化博览园、尹吉甫纪念馆,进一步促进诗经文化在房县的传承和发扬。
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安全维护工作,实施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及展示利用工程。兴建一批特色博物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普查和保护,支持申报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推动传承保护非遗项目与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构建县、乡、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形成乡镇和城镇中心片区15分钟便利文化体育服务圈,推进房县中心公园、文化剧院、历史文化博物馆等重点特色项目建设。优化完善乡镇文化站阵地设施建设,培养独具房县特色的“文化大家乐 · 中心户”。推进数字文化工程,力争光纤、无线宽带和网络全域覆盖,重点城镇5G全覆盖,建设数字博物馆、图书馆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资源全民共享。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引导健康阅读。以房县四馆一家、罗国士艺术馆、宝堂寺、红色革命基地等为载体,开展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丰富文化内容。推进艺术精品创作,举办特色戏曲、山歌艺术节,打造一批突出诗经文化、黄酒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房县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提高公共文体基础设施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各级财政对公共文体服务的投入,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运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探索制定引进文体人才的引进细则,建立激发人才积极性的制度。创新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联动机制,推动文化设施管理和利用效益最大化。
统筹规划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绿道、自行车道、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场所设施建设,打造房县马拉松运动场、自行车道骑行系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设施。全面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全社会开放使用,利用“互联网+”提高健身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至2025年,全县新建设住宅区和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配备100%达国家标准,场地面积达到人均2平方米,实现全民健身均等化。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社区,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带动大众化体育运动发展。将全民健身与文化活动、旅游产业发展给合起来,举办各类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丰富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率。至2025年,实现全民健身均等惠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达到50%以上,全县体育类社会组织数量达到25—30个,每年度专业化社会团体举办乡镇级活动超过100场,村(社区)级活动超过300场,国民体质检测达标率90%以上。
健全现代文化体育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创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引导体育与旅游、互联网、教育和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和品牌,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体育产业,积极协调县内大中型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布局或转型发展体育产业,推广成功经验,壮大体育产业企业数量。推动运动特色小镇纳入国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助推文化+体育+旅游+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建设华中地区知名的“时尚运动休闲之城”。
按照“补短和赶超并举”的原则,基本公共文体设施补短,特色公共文体设施赶超、引领,构建公共文体设施体系。重点构建三级文体设施体系:
县级文体服务中心(县级):以房县体育中心和“四馆一家”、诗经文化广场、博物馆等为核心,将县城周边的文体设施统筹整合,形成县级综合文体服务中心。
乡镇区域文体服务中心(镇级):新建13个、改扩建7个镇级文化站阵地设施,补充更新2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乡镇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广场或主要体育设施为核心,结合周边的文体设施共同打造所在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提档升级281个行政村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体中心主要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形成15分钟文体服务圈;扶持培养1000户文化中心户。
以乡镇级文化服务中心的配置与社区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的配置,往往是按照乡镇、社区的行政管辖范围来设置的,这样的布局模式不能真正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要转向以人口分布为基础的布局模式,向公共文体设施严重短缺的片区、乡村社区倾斜。集中力量抓好文体项目建设,助力重点片区与重点乡村社区建设。
一是全面推进中大型文体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继续抓好房县体育中心二期建设、丰富罗国士艺术博物馆和房县博物馆的布展内容、军店体育小镇项目建设、武当国际滑雪景区等中大型文体设施建设。二是全面配套和完善乡村、社区、园区的文体设施。三是加快重点片区中高端化文体设施的规划建设。
在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上下功夫,组织好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坚持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培养独具房县特色的“文体大家乐·中心户”1000户,加大文体器材扶持力度,提升服务功能,满足村组院落群众的精神文体生活需求。
完善优化乡镇文化站阵地设施建设,维修、改扩建项目7个站,新建乡镇文化站13所,新建农家书屋158家,新增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点337个,新建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完成农民健身工程点建设160余处。巩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81个,提档升级100个,全面实现“五个一”目标。指导281个村级文化广场设施管理、维护与使用,分类指导,持续扶持基础文体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实施建设房县应急广播体系。
新建环县城沿河岸5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将房县县城建成为中国自行车运动之都。新建东城体育场所。全面推进体育中心二期、三期工程(游泳馆、体育馆)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将军店体育小镇打造成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将房县黄酒酿造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名录,力创把房县宝堂寺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初步形成房县国家级文保单位“两花竞艳”的局面。
编制房县国保文物保护规划,做好文化遗产保护顶层设计,指导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策划筹建房县七里河遗址展览厅,将1976、1977、1978年三次考古发掘的以石家河文化、三房湾文化遗存为主的聚落址、房屋遗迹、文化墓葬、东周房基遗迹、东周灰沟遗迹、西汉墓葬等文物在展厅展示,进一步宣传汉水以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三房湾文化,展示房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十四五”期间,力争申报计家咀遗址、鄂西北临时侍委旧址、曹家大院等6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店下店子村的古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设施申报为县级文物单位,力争创建为A级景区;完成军店镇显圣殿的安防工程、修缮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等,力争将其打造为3A级景区。确保文物价值大的民居村落得到实质性保护,实现应保尽保。
加强对全县396处文物点和18处文保单位进行常规性的安全巡查和检查,落实省级以上保护单位“一处一策”工作制度。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落实1 8个文保单位“四有”工作。
力争国保单位《七里河遗址保护规划(2019-2035)》获国家文物局审批。五年内修缮约 10 处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显圣殿修缮加固工程,加强对古村落(军店下店子村)的保护和利用。2021年启动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修缮加固工程及展示利用方案编制、立项申报工作,实施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及展示利用工程。2022年启动房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修缮加固工程及展示利用方案编制、立项申报工作,2024年底以前完成省保单位宝堂寺周边环境提升工程。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探索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通过支持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积极开展生产实践,将其转化为文创产品,或者通过在一些特定区域开展整体性保护实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个的项目保护提升到对其依存的自然、人文等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针对房县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科技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庆”的方式,以民技、民艺、民俗、民居为载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策划筹建房县数字博物馆和七里河遗址网上数字展览馆,补文化民生之短板,让更多无法到现场参观的百姓群众享受文化服务。同时还将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及旅游业进行融合,大力促进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三级(县、乡镇、村/社区)文化数字化服务,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效能。实施数字文化共享工程,构建起覆盖城、乡、村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等数字化建设内容。
兮甲盘是国宝级文物,对于房县弘扬诗经文化、进一步在全国乃至全球打响诗经文化品牌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要积极争取北京市及房山区支持,争取尽早把兮甲盘收归房县。
据初步考证,房县是中国传统汉地最大的县、最古老的县,“千里房县”是房县最大、最亮的特点,“诗酒”是房县最大的人文底蕴。这一品牌,实乃中国一绝,值得全面打响。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各类型文旅广告的投放、宣传力度。编辑出版一批房县文化旅游丛书。
适应新形势,将摄制好的《亲亲房州》文旅新歌曲,在多家电视、广播、新媒体长期播出。加大在全国性媒体宣传力度,一县多歌,唱响房县,让房县红遍全国。
房县历史文化悠久,地方戏剧种类较丰富,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博体育平台app下载,保护、传承、创新地方戏曲剧种,有利于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挖掘地方戏剧(力争再培育发展一个地方剧种),展示房县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
结合诗经文化的宣传,创办诗经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艺术节。举办中国·房县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持续发力,宣传房县。
举办房县迎5.1半程马拉松大赛(“军马”杯)、7.1自行车国际赛、8.8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庆10.1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大赛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助推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房县是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2019年3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第一批)》,将现有苏维埃政府旧址、六区、烈士陵园、雷天明烈士纪念馆等一系列红色革命文物,打造成房县革命文物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创建红色文化旅游区。
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到“十四五”末期,体育类社会组织数量达到25—30个;每年专业化的社会社团举办的乡镇一级活动超过100场,村(社会)级体育活动超过300 场。
推出体育公益培训、户外休闲节、系列绿道骑行、“一乡(镇)一体育品牌”,积极引进知名自行车赛事活动;举办好体育节、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及长跑日等活动;主动配合省、市举办的大型文体活动。“十四五”末,实现体育人口(即每周锻炼三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的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 45%以上;全县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 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配备达到占全县人数3%以上。
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带动大众化体育运动发展。将全民健身活动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绿道网骑行、拔河、健身秧歌、太极拳、体育舞蹈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走进群众生活。
引进适合年轻人群开展的时尚运动,如攀岩、溯溪、山地自行车等,并与县城社区居委会、重点企业合作,推动运动开展进社区、进企业;创建房县自行车运动品牌,包括国际自行车嘉年华、自行车公开赛、周末骑行等,举办房县山地自行车节等。
进一步实施文体建设十大工程项目:房县体育馆(二期)项目、房县游客中心项目、房县宝堂寺保护与利用项目、房州古镇项目、西关老街项目、武当国际滑雪场配套项目、神农大峡谷景区项目、青峰大裂谷景区项目、野人洞(谷)景区改造提升项目、房县旅游厕所建设项目等。
按乡镇不少于3人,村社建制不少于2人,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探索由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为各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一名或一名以上的服务管理人员;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振兴战略,培训乡、村文化文艺书骨干若干。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文化事业方面不断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乡综合文化建设,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并纳入社会公共事业保障体系,保证文化站2-3人的编制,保障文化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正常。
“十四五”期间配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等设备,完善图书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数字图书馆,大力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积极开展送戏、送文化、送图书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不断加大公益文化事业的指导和服务,以文化艺术培训为突破口,逐步在乡镇、社区建立文化艺术学校,提高乡村村、社区文化室的普及率,加强社区的文艺、体育活动队伍建设。进一步突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如强广场文化建设以建设品牌文化广场为目标,结合地域特色,将广场办成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文化与商贸、文化与企业相结合的县民广场、休闲广场、娱乐广场,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施精品工程。
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举办较大规模的房县国际自行车大赛、武当滑雪大赛、全国钓鱼大赛;借“房县四馆一家”、“罗国士艺术博物馆”、“宝堂寺”等载体做好宣传,开展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提升房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房县体育产业发展规上企业不多,为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根据《2020年湖北省体育产业发展引资申报的通知》,重点支持能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的项目,从引导资金、社会资源、政策导向等方面,支持企业做大做实做强。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出台针对个体文体经营者的资助或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
“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平台型经济体,鼓励中小微企业、创客、文化中介等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共享开放文化体育数据资源,提供多样化服务,融合互联网平台,推进文化体育共享新业态。大力推进数字化技术在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打造文化产业在服务、管理、监督方面全流程、全覆盖的智能操作。力争全县的规上文化业达到25家,规下文化业单位达1500家,个体文化业2000家。着重打造开发文体产业领军项目(专栏2)。
西关印象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打造为房县文化旅游的示范项目,由小西关、中西关、下西关组成。西关老街“因商而兴、因文化而立”,在此基础上恢复老关庙、黄孝子祠、三官台、土城门、药王等历史古迹,通过对古街道及传统院落、古商号进行保护与开发,重现老街昔日的繁荣。届时成为非遗民俗、零售工坊、主题餐饮、特色美食、精品客栈等产业生产链。西关老街文化休闲区开发:主要恢复老街“三关台”“土城门”、“山陕会馆”、“老关庙”等重要景观节点和文化建筑,恢复重现老街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展示西关老街原始生活形态。总投资13亿元。
土城黄酒小镇(二期)黄酒文化旅游项目: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把土城黄酒小镇建成集黄酒文化+旅游+健康于一体的健康养生休闲中心。总投资8亿元。
房州古镇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在房县军店镇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古镇规划形成“古镇水街核、房山公园核、神农养生区、健康湾居区、诸葛大营区”等“两核三区”格局。主要修复军店老街戏台、三官楼、房山庙、文昌庙、廊桥等古建筑,对老街旁的河道进行治理和景观建设。总投资2亿元。
房县中医药健康旅游景区:以县城为核心,以神农本草、三鑫生物、陵州药业、神农源中药材交易公司等药材龙头企业为载体,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区。重点打造养生休闲区、神农百草堂、温泉中医养生保健馆、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万亩红豆杉种植观光园、西南中药材生态观光基地、濒危药材种植园、土城中药材生态观光园、中药材标本博物馆等重要旅游节点。总投资8亿元。
智慧旅游平台、游客中心及神农药谷博物馆等项目:智慧旅游平台项目即综合配套野人谷、野人洞、神农大峡谷景区等3A级以上景区,建设“一部手机游房县”平台,开发景区电子联票,实现扫码进景区,运用3D打印等最新技术包装景区体验,推进智慧购物系统,增加旅游商品二维码扫描支付系统建设,推动旅游企业在线预订、智慧导览等技术应用,整合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票务一卡通平台、游客满意度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资源,建设100平方公里智慧旅游圈。高标准建设游客中心服务区(投资2亿元)及诗经文化博物馆(投资5亿元)、神农药谷博物馆(神农本草经博物馆)(投资2亿元)、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主题馆(黄酒博物馆,七里河遗址文化博物馆等)、大型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投资0.5亿元)等服务设施,配套旅游专线车和换乘站,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咨询投诉、导服等服务设施,打造两山之间的游客中心。总投资15亿元。
城关镇大河一河两岸(五河十岸)景观文化项目:对城区大河两岸景观改造,在大河的上游建设亲水体验旅游景点,中游建设餐饮酒吧夜市,下游建设民宿酒吧咖啡夜市,提升一河两岸及临河第一排建筑景观及河道音乐喷泉等。总投资3亿。
环县城12座跨河桥改造及景观文化提升项目:将环县城跨河12座桥进行提升改造,新增非机动车道,完善交通,提升文化景观等。投资5亿元。
花田酒溪神农谷地国际生态度假康养中心项目:位于房县土城镇黄酒民俗文化村,总占地300亩,将民俗文化与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造集生态保护、茶园观光、户外运动、田园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健康生态养生产业带。总投资5亿元。
聚龙河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主要以房县化口村化鱼河神龙状水系的体色形状为依托,以山水为载体,打造集生态观光、亲水娱乐、山地拓展、溪谷探秘、养生度假、祭龙祈福、民俗体验、乡村休闲、特色新村九大功能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总投资3亿元。
虎步溪旅游景区开发: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主要开发狮子岩景区,新建健康养生养老基地、游客中心、停车场、景区道路、景区大门、休闲钓鱼等设施,完善景区标识标牌、绿化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3亿元。
宝堂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恢复宝堂寺古建筑遗址,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扩建景区旅游道路、景区入口综合服务区、宝堂寺游览区、森林生态保护区等,配套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大巴等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2亿元。
青峰山地质公园建设:新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地质科普教育中心和博物馆,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总投资4亿元。
庐陵王城旅游开发: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建设,恢复庐陵王故居原貌、打造若干个景点,硬化景区道路,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和文化广场,配套停车场、旅游厕所、大巴等配套设施,建设影视基地,设计仿唐文化娱乐表演项目。总投资6亿元。
九道民俗文化旅游区建设:改造提升旅游公路,新建民俗村,整合开发溶洞、峡谷、漂流等自然生态旅游、包装地方文化,建设旅游基础及接待服务设施。总投资5亿元。
窑淮茶博园及高家寨旅游开发:主要建设茶资源观赏区、茶文化展示区、生态观光旅游区、休闲养生、中医理疗区、农家风情体验区五大部分;配套开发高家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游客中心、旅游厕所、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打造综合性的茶文化旅游区。总投资3亿元。
武当国际滑雪场建设:全面提升柳树垭滑雪场规模档次,填补武当山滑雪运动产品空白,建设高等级的滑雪运动体验基地。总投资1亿元。
苏维埃旧址红色旅游开发:新建和扩建苏维埃旧址,建设电教宣传中心一个,增设陈列室和展览中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套建设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总投资2亿元。
乡镇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建设乡镇村居文化活动广场100个,乡镇、村居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00处,建设好场地并提供体育健身器械。总投资3.5亿元。
房县城区沿河骑行、步行绿道互联互通建设:围绕城区5条沿河流,建设48公里的自行车骑行和步行互联互通道,建设休息亭、景观、音乐喷泉、环境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建设花园城市。总投资6亿元。
房县体育中心建设:新建一个标准化足球场、一个3000人看台的体育馆、一个标准化游泳馆。总投资2.5亿元。
本《规划》与《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相衔接。有关重点项目应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乡镇项目应纳入当地规划建设管理。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及《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06]43 号),推动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条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赞助公益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将其文化产品、文化设施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
对文化遗产继承人从事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实行优惠政策;制定传承人奖励机制,每年根据传承人等级、参与各类活动次数以及活动开展效果等指标,给予相应奖励;举办濒危保护项目传承人培训班,鼓励传承人自觉、自愿、自行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断提高公共文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使文体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持续增加。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加强文体事业单位,特别是各乡镇和村(社区)文体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
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完善投融资体系,探索采取“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购买服务+公益慈善捐助+基金会”的多元投入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体育事业投入主体多元化。探索扩大社区文体服务的政府采购范围,推进部分政府文体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转。博体育平台app下载博体育平台app下载